2011年3月9日星期三

古琴與精緻文化(上)

Gmail Calendar Documents Photos Reader Web more ▼Sites

Groups

YouTube

Images

Videos

Maps

Translate

Scholar

Blogs

Realtime

古琴與精緻文化(上)

葉方龢

中華日報副刊 71.1.19

六十九年初夏國父紀念館舉行「太古遺音古琴演奏會」
,首創卅年
來純古琴音樂演出之例,聲名遠播海內外,自此國內古琴活動由沉寂
轉為活潑,琴樂亦日受重視;值此氛圍中,梁在平先生亦於去歲十一
月廿一日在中央副刊發表「琴道復興之途徑」一文,梁先生以古稀高
齡而欲發揚琴道,精神可令後生感佩;但因其平生致力箏樂,而對琴
道之實際進展情況,不免多有隔閡。致使眾多默默耕耘之琴界前輩及
友人之頁獻淹沒不彰。筆者習琴至今十餘年,於老輩琴家多為師長,
與青年琴人多為摯友,於台灣地區琴道發展之現況,身歷其間、耳熟
能詳,是以於授課之餘,考訂資料,以補梁文之不足。

記得筆者初習之際,不僅好琴難求,好絃更為難得,琴人分布疏落,
梁老文中所提當年工匠造琴之陋及吾義父母製絃之窘,可謂寫實逼
真,然而拜三十年社會安定繁榮之賜,加以前輩琴家埋頭努力繼絕存
亡,此十年以來,古琴之發展已異昔日。茲就琴人之培養、琴樂之推
廣演出、造琴製絃、琴書譜之編印四項論列於后:

琴人的培養

古琴音樂原屬文士生活的一部份,是以音聲宣和心志、調暢性情,
故平時多為二、三友好雅聚,不多公開彈奏,學琴亦採私相授受方式,
此傳統仍沿襲至今。

十餘年前,台灣地區授琴之琴家較著者有四,高雄有胡瑩堂先生,
彰化有朱龍庵先生,台北有吳宗漢先生及章梓琴先生:前三家分別於
正業之餘兼授琴課,其中以胡翁最為年長,有七十餘高齡;吳師次之;
義父朱老再次,亦已近七十高齡矣。三家琴齡皆有四、五十年,所居
之處成為琴人雅集之所。當其時,章太師已逼近九十高壽,耳為鞭炮
震聾不復授課,而由其高足孫師毓芹及汪振華先生、候濟舟女士代為
授琴,而三者亦近六十齡矣!

自民國六十一年起,琴壇迭有變化,先是吳師旅美,次年胡翁、章
老於數日之內相攜辭世,而吾義父朱氏亦於六十四年西歸。當是時,
琴壇耆宿凋零,各報皆有刊載,一時間頗有蕭索之氣。所幸,孫師自
六十一年起受聘藝專、文化學院國樂科系,擔任琴課,吳門弟子率多
再學於其門下。前後十年,培養青年琴者將近百人,其盛況凌越往昔。

1

其中經常操縵者,除參與太古遺音演出之陳管雲、莊秀珍、張伶俗、
鄧豐懿、葛瀚聰及筆者外,尚有梁淑珍(再學於容氏)
、王海燕、張
尊農、尹麗芬、王競雄、李楓、李美泚、鍾玫容等已學有小成,且可
任教琴課;此外汪先生、候女士亦收少數古琴學生,較有心者為唐久
寵先生;南部則有胡翁弟子容天圻先生繼續琴課,弟子中之好手有簡
良讚、施桂珍二位;中部因義父之逝,所收之琴弟子星散各地,惟高
足顏貴繡女士仍自彈不輟。此外,尚有瑩翁臨去前一年所納弟子張清
治先生,近年打譜用力甚勤,刻在文化大學兼授琴課。而梁在平先生
及吾義母朱吳筠如女士近一年亦重理舊縵,誠可喜之事。然此間琴家
功力深厚者,如高雄李傳愛女士,北投琴正女士,在大陸均曾投拜名
師門下,來台後,復從遊於瑩翁,均有四十餘年琴齡,然以家務繁瑣,
僅以琴自娛,未正式收徒課琴,此誠琴界之憾事也。

其他旅居海外自由地區者,在美有吳宗漢師、呂振原、培原兄弟、
梁銘越博士、唐健垣君、陶筑生、夏天馬等諸家,旅居星洲者有王叔
岷、韓淑玲、饒宗頤先生,香港地區則有蔡德允女士、容思澤、盛運
策諸家,其中蔡女士已七十高齡,琴詣極高,兼擅詩文書畫,香港年
輕琴人泰半出其門下,吾曾謀面者惟劉礎華女士,彈琴韻味甚佳,不
愧名師出高徒。

尚有若干琴人礙於境遇久已不彈者,如李漱六、呂佛庭、廖德雄、
梁李若蘭等前輩及朱玄女士等。

琴樂之推廣演出

琴人雅集的傳統史不絕書,抗戰前琴人雅集風氣仍盛,往往一琴社
辦雅集,大江南北琴人不辭舟車勞頓而會集於名園廣廈,彈琴吹簫并
以書畫詩文助興,摒除俗務為時數日。政府遷台以還,高雄、台北兩
地仍常有琴人雅集,然限於私人好友相聚而已。民國四十九年,曾由
中華國樂會在美國新聞處址召開古琴雅集,南北琴人多參與盛會。民
國五十九年,台北市琴友自組中華古琴聯誼社,據說雅集兩次後即無
疾而終,實為可惜。

正式演奏會始於民國五十九年,唐健垣君邀集琴友、箏家借師大禮
堂舉辦,蓋其立意欲藉時興之「箏」以引介「古琴」為人樂知也;迨
及民國六十年夏天,在吳宗漢師領導下,唐君復策劃與同門及孫師毓
芹、廖德雄前輩,在實踐堂舉行「琴箏演奏會」
,並以簫、琵琶、大
胡、南胡伴奏,演出籌備慎重,盛況亦出人意表,許多無票的老輩人
士徘徊門外久久不去,表示:
「自離開家鄉已二十多年沒聽到古琴

2

了!」思念之情溢於言表。其後國樂科系琴友於畢業演奏時,常兼有
古琴之彈奏;除台北地區外,民國六十三年起,新竹師專舉辦數屆師
生聯合發表會,筆者及陳管雲皆曾演奏古琴;而梁老前輩赴高屏地區
演出古箏時,亦常邀容天圻先生演奏古琴曲。

純粹古琴音樂演出且陣容最盛大者,當推六十九年初夏的「太古遺
音」
,此會由筆者發起兼策劃,在孫師領導下,同門協力推出。樂評
極佳、新聞界、廣播界前後爭相播報歷時月餘猶不止,遂使我輩對琴
道復興之信心大增。同年仲夏,梁氏父子在中山堂舉行「箏琴欣賞
會」
,入秋,音樂季邀旅美國樂家呂培原開「琵琶、古琴獨奏會」
,一
年有三次公開演出,較之以往可謂難能可貴。今夏,海內外國樂名家
公演,由孫師及梁博士演奏古琴項目;最近梁老舉辦「琴箏和鳴欣賞
會」
,發表箏曲改編之琴曲十二首皆採箏琴齊奏演出,雖云獨創,然
彈琴者水準參差,是為美中不足。

傳播媒體及民間社團對音樂之推廣,向來有極大的影響,報紙方
面,以中央日報刊登次數最多,雜誌方面以近來之新象藝訊最熱衷琴
樂之報導。廣播電視方面,比數年亦勤於播出古琴音樂,其中尤以中
廣華夏笙歌節目製作兼主持人趙婉成小姐最熱心。趙小姐原係琴友,
其取得資料亦最便捷;今夏,更因製播「太古遺音」演出曲目,獲金
鐘獎之殊榮。民國六十七年,中廣公司舉辦連續三次之古琴講座,邀
請孫師主持示範,場場滿座,於琴樂發揚厥功甚偉,亦可見國人對古
琴之嚮往。其他如文藝協會、易經研究會、孔學會、音樂與音響雜誌
社、中國文化研討會以及數所大專院校,亦曾舉辦數次古琴演講及示
範,與會者對琴樂多抱興趣,令人衷心喜悅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