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9日星期三

琴海飄蹤

琴海飄蹤

葉紹國著,1975 年 10 月載於朱龍庵先生七秩誕辰詩文集,166-176 頁。

我學琴的經過是由一堆偶然組合的,若說萬般皆由因緣成就,我以為那就是
所謂的「緣」吧!
五十九年初夏,在師大佈告欄裡登出一幅琴箏演奏的海報,當時,我很高興
自己能有機會聆聽箏家的演奏,然而這張海報卻伏下我學琴的第一個緣份,使我
接觸到中正、淳厚又優美的大華民族雅樂─古琴。
至今,我仍能憶及當晚的感受,當那低沉渾厚的聲音出現時,我禁不住一股
腦兒的就喜歡上它了,那聲音好似由我心裡淌出來的,又好像來自我最熟悉的地
方,對了,那就是回到「家」的感覺,隱然間,對自己正熱衷的「箏」有一絲不
及之感。當時箏情正濃,我還不想半途而棄,而以一教育系的學生兼學兩種樂器,
不論是從時間、經濟上都是一種奢望;可是,當離開會場時,我見節目單上吳宗
漢教授的照片,腦裡閃過一念:
「也許哪天會遇見他」
。不料,半年後我們不但見
了面,還有緣忝列他的門牆。
初見吳師是在其晉江街寓所,那時,我原是為學校社團延師教箏的,樂友葛
敏久告訴我,陶筑生必參加當天下午的雅集,我正苦無處找他,便跟隨葛去,進
門後見有熟人心寬不少,吳師起座迎客,並端詳我,這位傾慕已久的老前輩,頎
長白晰、嗓門甜潤、步履稍不健、想年輕時必很清俊。公事剛談畢,琴聲已起,
很自然的,我便留下來了。十餘人全屏息諦聽,四壁迴盪著琴聲,悅耳極了;在
乳白色燈光的襯托下,那份安詳、靜謐、和平,使我通體舒適;在琴聲起落中,
過兩三個鐘頭渾不自覺。中間,吳師母告訴我,吳師囑我務必留下晚餐,因聽得
過癮,亦不捨半途離去,也顧不得唐突了。雅集後,有人彈琴助興,我也跟著摸
琴摸箏;餐畢,大家忙著收拾離去,吳師過來告訴我,他希望我學琴並樂意收我
為學生,剎時,我非常驚喜,但只表示來日必學。辭別吳師後,我與樂友沈一忠
同道,我告以實情,沈說他正有架古琴,久置未彈,可暫借無虞。我聽了好高興;
心裡有了底,陰曆年前到唐健垣處,詢及學費,不料下學期開學後,突接吳師信
邀我到他家,原來吳師教我不用擔心學費,於是就這樣因緣湊巧的學琴了。
吳師夫婦(已屆七十)對學生很愛顧,可是教學態度卻很認真,督促很嚴格,
初學以為苦,每週授課一小時,他必事先備妥雙琴,正襟危坐,一絲不苟的對坐
教,由於他曾患中風,左手未全復元,一段段教來有點吃力,但仍可感及其功力
之沉厚。吳師雙手修長端厚,談姿甚佳,在其督導下,我也不敢鬆懈,回到家幾
乎每天都要練,稍有懶散,手見疏陋,吳師便會面帶微慍。因此每次去上課,都
有點緊張;由於我非專修國樂的學生,平素有課業負擔,又有社團責任,能挪出
來彈琴的時間已不多,加以沒有適當的環境,學來備感艱困;初學半年,我住在
三席半兩人住的房間裡,連適當的掛琴處都沒有,白天琴聲小而無韻,因此總在
夜晚,借房東的飯廳彈琴,頗怡然自得,可惜好景不常,房東、室友、鄰舍嫌我

1

半夜彈琴,傳聲綿遠,擾人清夢,於是只好儘量把時間挪早縮短,致樂趣大減。
除此之外,還有數大不便,第一就是手指痛,尤以大指邊為然,彈琴時間多了甲
邊磨得疼、或起泡、或下指不當而拉破皮、即使你彈得高興也不能不住手,不過,
這種現象忍過皮上生繭後便沒問題了。第二是沒勁上琴絃,每當琴絃鬆斷,便得
四處找人幫忙,勞師動眾不說,自己也覺得很不方便。第三便是「三日不彈,手
生荊棘」
,尤對初學者為然,我們總難免因事耽擱,幾天不能彈,再彈就覺生澀
乏味,由於這許多因素,學琴很容易半途停頓,這時尤須以意志力克服之。剛學
時,我便趕上了一場演奏會的籌備,我被吳師派定在「普庵咒」一曲中敲木魚,
因此,必參加雅集,耳濡目染,得到很多益處,後來我所從學的孫毓芹先生,也
就是在這時候熟識的。
夏天過後,琴主因故須索回,我就這樣停了半年,直到買入一架新琴後,從
此內心安舒。那時我與兄嫂同住,有自己的房間,每晚唸書累了便彈琴,冥心靜
氣,彈至深夜,更覺滿室生輝、興味盎然,長此積累,手下漸有進步,精神也很
愉快,在此期間,我購入一架音色較佳的港琴,甚喜常彈,久後,竟發現自己的
指音變得浮弱。考其原因,始知與用琴有關,港琴音量大,夜半聲遠,輕輕下手
已足聞,手可免痛,自不求穩實,因此,我覺得初學,無須用好琴,尤應避免用
大聲的琴。此外,我又添置了一架錄音機,以便常聽錄音帶,而且可用來校正錯
誤,錄音機可把彈琴的缺點很忠實的暴露出來,我以為有心人應備一架。
吳師很鼓勵學生上台演奏,初時我不明其故,但自參加(61)年文藝協會邀請
的古琴演說與彈曲示範演出後,始領教其益,平時我們練習總難免任性隨便些,
或藉口自娛,或流於自滿,一旦要上台,託辭文飾全得遁形,對已便毫不容情的
苛求起來,於是對每一細節總要再三斟酌訂正,直到完全無誤、韻味已足方休,
曲子彈得越好,對古琴的興味就愈濃,而且學習態度的遷移,尤有助於以後的學
習,因此上一次台,真實所得實在台後,上台對惰性是一劑良藥。
平時琴友相聚中,偶聞中南部老琴家的大名,心生好奇,想一窺管外的天地,
趁著暑假南遊之際,何不去看看他們?於是我帶著古琴南下,就因這趟,我認識
了義父朱龍庵大人以及胡瑩堂老前輩。義父與先父原是大陸時的老同事,當時我
並不知道,初見他時在警局,其人樸茂威重、兩眼有神、神情裡帶著倔強自負,
我心懷忐忑說明來意,他不但沒起身相迎,還跟我說:
「彈琴乃為修身、非為酬
酢」
,我暗叫不妙,此趟怎可白來,因此定神鼓氣回道:
「然琴可為知音者彈」

隨後表明琴已帶來,他有點愕然,叫我取琴一彈,曲畢,他老不相信我只學了一
年,經我聲明後,他便帶我回家去了,從此,每年寒暑,我便成為長屁股的小客,
一坐就是半天。
每次我到他那裡去或是聽錄音帶,或彈琴、或論琴事、或教我做人;義父言
談不多,然語多中的,常有真率句,他的威儀,正是「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。」
的典型,他的自負乃由自知而有,
「倔強」正是使他書、畫、琴、詩、拳、劍樣
樣精擅的根源;我很喜歡他的書法,憑著直覺,我以為他的隸、楷有渾厚樸拙氣,
行書又有含蓄蘊藉氣,此非有深厚之學養、修養不能致;他彈琴的味兒與家裡佈

2

置類同,即有儒味,我欣賞他的蕉葉名琴,以其因純雅溫潤,每次一彈變顧自彈
下去,也不知禮讓,他常糾正我的錯誤,有時見我扭不過來,便去翻書,讓我看
了自己領會,我對琴事的看法在他面前不會保留,他的部份論調,我曾認為是上
一輩的古板看法,譬如:他說「學琴不要參用簡譜」
,我當時頗不以為然,如今
學到深處,才能體會其用意,便愈加敬佩他。義父彈琴,取音、下指異常端雅,
令人生羨;他所彈的曲子裡,我最欣賞「秋江夜泊」與「瀟湘水雲」二曲,他彈
「秋江」及幽微澹遠;彈「瀟湘」則心凝神注,意態雍容,大家氣派流洩無遺,
很可惜的是,他擅彈「漁歌」「秋鴻」「胡笳」三大曲,我始終無緣聆聽。由於


我們總相隔很遠,同時我隨孫師學琴已消化不及,重以前途不定,始終沒法認真
的跟他學,我總以他的健碩而大為放心,如今始感世事多變,良機難求。
見瑩翁時,他已七十三高齡,人方方圓圓厚厚的,上留平頭、眉目低垂'一
片祥瑞氣,然步履仍穩健,他為我說琴壇故事,給我不少鼓勵,還跟我說:
「琴
人相見,一見如故」
,臨行前曾建議我去看李傳愛女士。再見他時已是次年夏天,
適他手術過後在家靜養,見我來訪,不顧嗓門沙啞,長談琴壇往事,我怕他言多
傷神,為取琴彈之,誰知,他按捺不住喜悅,蹣跚前來,讚賞有加,我覺得應讓
他多休息,便早告辭,熟料,此別竟成天人永隔。兩個月後由孫師處得知章太師
志遜與瑩翁在數日內相攜辭世,聞之哀感良深。如今,兩位老琴友應在西天對彈
吧!見耆宿凋零,始知吳師苦心,今吳師在美,仍常來信垂詢,可見其關心琴事。
(我見章太師時,他已八十七壽,風骨玉立,雙目瑩澈如高士,孫師請領較益必
用喊,據說太師還精擅易掛。)
(61)年暑假,吳師移居美國,我便再隨孫師學琴,我所喜愛的數曲大半是這
時候學的。孫師個性隨和,年長無眷,又喜歡年輕朋友,致斗室之中客常滿,孫
師教琴比較不拘形式,對學生較客氣,因此做學生的就得自動些,尤要有磨與問
的本事,有時我們會和他爭論,有時他會被我們的瞎問弄得發脾氣。他能書、畫、
金石、易經、卜卦,喜喝酒,尤擅彈琴、造琴與音律;不過他埋怨自己有懶病,
要不然成就會更高些。孫師彈琴重音韻之美、下手有情、指間映趣,大部分的曲
子他都彈得好,但我以為「醉漁」「平沙」二曲最具代表性,他的「醉漁」道盡

曲意,一派慵懶任性迷糊狀,其「平沙」則有悲曠蒼勁之氣象。孫師的幾位學生
都彈的不錯,他曾很快慰的說我們必能青出於藍,他造琴的功夫已由師兄葉世強
承繼去了,葉乃藝術家、心敏而辨音力佳,造琴已有凌駕吾師之勢。至於律呂,
我們一直希望主修作曲的劉貴華能接過來,但願她早日抽空精研。我覺得孫師在
得傳人上,應屬幸運者。
追隨孫師的第二年,我任職新竹師專,兼在聯課活動時間教古琴,得教學相
長之助,領悟不少,至少先把我綁絃的道行給逼出來了;學生們絃斷或鬆了只能
依賴我這老師,硬著頭皮也得綁,上絃須上得緊纔好用,而且須手耳配合,一不
留意便要滑掉重來,音定太高又要斷絃,每為上絃精疲力盡,由於經常綁絃,竟
摸到用勁的竅門,如今竟也綁得不錯,不過綁一套至少仍需兩個鐘頭,十分勞累。
此外還領會到教琴的費事;琴的音位多、指法繁、曲子變化多、琴譜又複雜、若

3

學生天資不夠明敏,初學又沒勤練,常摸不到正確徽位,讓你在旁乾著急,有時
要發脾氣,更何況要求尚不止於此。除了彈奏之外,還得教做配件,如琴薦、琴
軫、絨扣、打繩結等等,總之十分吃力不討好;話雖如此,我仍喜歡教琴,有時
竟錯過餐食,尤其是在自覺教學有成時,或由學生的模仿中反觀得自身的缺失
時,最感快樂,兩年中前後教了七位學生,半數以上能讓我滿意,有一位能悟識
中趣尤屬難得,而且我已知有不少學生想加入琴社,兩年內有此收穫,使我臨去
之際,有點不捨。
「獨學而無友」則易「孤陋而寡聞」
,所幸,我有不少琴友,尤得兩個畏友,
其一是師專同事陳美利老師,以學琴論,她是我的師姐兼學妹,隨孫師習琴甚久,
得師之氣味,甚受孫師鐘愛,我們常湊在一起搶琴彈,並互相指陳利弊,念頭總
是在古琴裡轉,每次經過木材店便找琴材,見靈隱寺的石桌,便打算在此雅集,
見橋下共鳴佳,便想到攜琴橋下彈,日子過得很有趣;其後,我再回師大進修,
她決定接掌琴社,此實新竹師專同學之福。
另一位是容天圻先生,是瑩翁的弟子,能書畫詩文,因其寓所與我家甚近,
每次因假南歸,必到他處彈琴論事,他有一名琴「秋月」
,音渾厚。我們常互為
觀摩,室小外靜、琴韻悠然,常至夜闌,他彈琴有書卷氣,近年愈有進境,由於
時、地、人、器俱全,我總覺得在那裡彈琴最有味道。有一次美國好友高愷岭隨
我彈琴去,隨後,她一直很興奮的告訴我,她未曾聽過比這更美的音樂,她覺得
自己好似置身天堂,內心有說不出的安寧,此話可顯出外國友人對古琴音樂的嚮
往。
學琴以來,樂趣固然很多,苦也亦不少;曾因故停頓,也曾因懶病荒疏。但
從未想到半途而廢,這不僅是感情上的喜愛,更由於理智上的認定,它符合我的
信念:
「把握黃金時代,學習最有價值的東西。」由於雙重的喜愛,故我常為它
的不得志而叫屈,我覺得問題不在其是否深難,而在人們根本不知道有它,它像
是深埋在地底的寶礦,待人發掘,所以每當學校社團要我演出節目時,我寧可捨
棄較拿手又易邀寵的「箏」
,而要演奏「古琴」
,不管如何,至少人們還能知道有
古琴的存在。
不過,上台演奏古琴也有不少困難有待克服。其一,因其音量小,必要用上
好的擴音器,否則琴聲大打折扣。其二為氣候因素,琴絃乃蠶絲繞成,對溫濕度
很敏感,遇潮、熱的天氣,其音悶沉不樂,而且一面彈一面變音,現場若空氣調
節倒好,否則,總要使人提心吊膽。最好的演奏情況是二、三十人繞在小室聽彈
琴,不用麥克風,可保持原味。
我還有個脾氣,即喜歡推己及人,尤對古琴然,故每逢熟人,總竭力推薦古
琴,有客來則放唱片或錄音帶,若有人表示喜歡我的古箏,我就不高興,若嫌琴
不好聽,我就幾乎要生氣,不過,若是好友,我也不氣餒,我會一再找機會慢慢
影響他。若有人與我同好,則待以上賓之禮,久了,我發現很多朋友會主動幫我
解說古琴是什麼,使我對發揚古琴的可能性信心大增,尤其洋人高愷岭總是在她
的朋友圈提起神妙的聽琴經驗。

4

我們這一代有幸接觸到這份文化精華,我們就有責任去接受、擴展並傳遞,
學琴的人已不多,因此,做學生的必要會學,做老師的必要會教,纔不辜負這些
授受的因緣。對於這點,就我親身經歷的感觸,希望與琴友同商。雖然,學逢名
師,師得傳人亦有命在,且不管這些,我以為年輕人常不穩定,有時自命不凡,
有時又懊喪自卑,因此期於做老師的能主動去發掘人才來教,其次,要能因材施
教,善加督導。依我的經驗,吳師的教法最便於琴曲的傳佈,因其依曲性的短長
易難循步,規矩謹嚴,兼用簡譜,因其有法可隨,雖才力不佳,亦可學得,義父
龍庵的觀點乃直指琴心,則必須已有根基者,才情佳兼有恆毅之心者,始能觀其
會通。
至於做學生的,心裡先要有個觀念:
「做學生不但對老師有情意,更要傳師
之學,顯師之名方是大敬。」因此,學習要爭取主動,敢逆師問學,還要有膽識
向老師「討」東西學。學習二要項,一是「勤」
,二是「專」
,不但要眼到、手到、
耳到,更要有「心」「心到」二字自我學琴後才體味得更深,除此外還要細心揣

摩,最好把老師的學全後,再各憑慧心而變。
學琴只有「興趣」是不夠的,還須「志氣」以輔之,先苦後樂之理,當不限
於學琴。學習每到一個階段,總會為自己彈得不好而難過,此乃耳界提高之故,
此時若能努力使手耳協調,則必臻進境,初學在敏巧,學深則須憑學養、個性、
風骨始能表現,由琴音能辨志,乃琴與人合一之故,故義父勉我勤讀書之理在此。
「琴」本身就像個哲人,古人常說其能達「天人合一」之境,教人覺得玄虛,
可是我這初學者偶彈到忘我處,是真有那麼一點感覺。孫師常說琴人類多長壽,
乃因其音韻中正和平,有益身心。又聞一長輩說:始聽彈琴幾欲入眠,乃因其能
滌除煩慮,具寧心定氣之效,以一外國友人能破除時空阻隔那麼深刻的感受,其
理安在哉?劉德義先生編寫的「中國音樂的故事」一書中,幾有一半涉及古琴,
「琴」是我國讀書人的象徵,代表禮樂教化,我們所崇仰的千古聖賢、文士類多
善彈古琴。彈琴者能追隨聖賢之後,何其有幸!過去的琴人不但留下了風範典
型,還給我們留下豐富的琴書、曲譜,面對這樣廣闊精深的文化遺產,我等後學
怎能不深自期許呢!
念及學琴來所曾接觸過的老前輩,覺得他們的風神隨時都在引導著我,在回
顧曾落我身上的扶持與鼓勵,覺得刻骨銘心的感激,相信與我感受相同的琴友,
所在必多,何不也道出您的感受?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